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这叶承载生命的扁舟风雨飘摇40多亿年,未来将何去何从?
3月30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健研究员为成都市民带来了一场科普报告——《从流浪地球看地球的奥秘》。
报告从《流浪地球》中涉及的科学问题入手,对科学和科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针对《流浪地球》所展示的科幻场景,王健研究员指出: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热爱科幻,我们也应该从科幻作品中发现一些能供我们深思的东西。随后,对科学展开历史性和哲学性的论述,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讲到牛顿,对科学界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发生的知识性和观念性的变化,做出了深刻而生动的讲解和总结。他特别强调,科学不是一个人,一个时代的灵感突现,而是漫长、曲折甚至有些枯燥的过程,但正是专注、忘我的信仰和坚持支撑了这些科学家们,在诸多压力下推动着科学的巨轮踽踽前行。
王健研究员针对地球科学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他先从地球所展示的灾害入手指出,地球的结构很复杂,内部有很多能量,并提出了“万物生长靠能量”的崭新观点。由研究地球由研究地震入手引入对地震的探索,并从中国历史文献记述展开论述,介绍了几千年以来我国先民对于地震等地质灾害的观察和叙述,并介绍了国内外科学家对地震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并为听众科普了与地球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报告以什么是科学开始,又以什么是科学结束,王健研究员提醒市民听众:科学是人类对自然永无休止的探索过程,尽管目前人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已经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但仍有许多自然奥秘等待揭开,现有的科学知识,是财富!但同样不能被“啃老”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报告中,王健研究员不时对现场听众提出开放性问题,听众都几乎立刻做出回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和热烈。报告结束后,进入现场互动环节,对内容意犹未尽的听众争先恐后地向王健研究员发问,现场刮起了起头脑风暴。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小朋友也积极加入提问行列,提出的问题既可爱又有深度,已经不让成人。
报告会现场350个座位,当日几乎满员。听众年龄范围跨度较大,既有稚气未退的小学生,也有头发花白的老者,显示市民对本科普话题的浓厚兴趣。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主办,中科院金沙、成都科学技术服务中心、成都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承办。中科院金沙科技处、科学出版社相关人员参加报告会。
报告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