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孕育泥石流的地形地貌特征,泥石流可分为坡面泥石流、冲沟泥石流和沟谷泥石流。其中沟谷泥石流又称流域泥石流,流域上游往往具有一定的汇水面积,固体物源分布丰富而分散,泥石流形成方式随机多样,具有明显的汇流过程。以往对泥石流形成过程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单点土体的失稳破坏,而忽略了流域泥石流的系统性和沿程演化特点。中科院成都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郭晓军助理研究员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大流域泥石流的孕灾条件(地貌)、触发条件(降雨)和活动性(规模、频率)等,并以典型流域洱沟为例,深入研究了2013年7.10泥石流形成和演化、致灾过程。
研究发现,流域的沟床比降和滑坡崩塌率一般与流域面积呈反比。流域越大,物源条件和地形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越不利,也就意味着需要的水源条件(降雨和洪水)越大,泥石流频率更低,但由于物源总量较小、流域多,因此可能形成的泥石流规模和危害远非小流域可比。从形成条件上来说,大流域泥石流的物源补给可能包括坡面土体失稳、松散体的沟道侵蚀、堰塞体的溃决、沟床物质的再次起动,补给方式更多样,形成方式更复杂。同时泥石流在水动力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具有明显的运动和演化特征,加大了泥石流的冲击力和流量、流速等性质,从而加大了泥石流的危害。该研究提高了对流域泥石流的形成的认识,并详细阐述了泥石流的雨量分析方法和物源计算方法,对泥石流的野外调查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41301008)和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5)的支持,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Landslides(13(1):25-37)上。
原文地址: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0346-014-0541-6
不同面积的流域泥石流的降雨阈值
泥石流沿程演化过程
物源调查与计算方法